中国专利法:卌载赓续 一路生花
四十年间,中国专利法从“破土新芽”成长为“参天巨木”。法治建设的年轮里,镌刻着改革者、法律制定者的无畏勇气与守护者、实施者的坚韧执着,也折射出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韧性生长。
四十年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在较短时间里初步建立起一个既符合国际惯例、适应世界发展趋势,又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化专利制度。
四十年来,专利法几经完善,中国特色的专利制度优势持续凸显,我国专利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适应了国内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需求,也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和高度赞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着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法治力量。
什么是专利?将发明创造作为一种财产保护起来是否合适?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刚刚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人们难以适应将发明创造作为个人智力成果进行交易转让的状况。面对出让专利技术的发明人,习惯了拿来就用的人甚至会愤怒地说:“你们知识分子变‘坏’了。”通过不少起草小组成员的回忆,都可以感受到专利法起草阶段各种争议的激烈。但是,更多人坚定认为,没有专利法,就无法依法保护发明创造,发明人也无法获得合法收益。 改革的春风势不可挡。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从我国国情出发,并汲取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为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建立了自己的专利制度。 1985年4月1日,中国专利法实施的第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利申请人早早来到中国专利局受理处,有的甚至提前在受理处门前排了三天三夜的队。中国专利局在这一天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3455件。时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下称WIPO)总干事鲍格胥博士评价:“创造了世界专利历史上的绝对纪录。” “85100001.0”,来自航天工业部207所的工程师胡国华第一个交上他的申请材料,在当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制度承认了知识的价值。”胡国华这样感慨。同样受到激励的还有我国各行各业的创新者,从一线研发人员到农民,从学生到老人,他们用创造热情和保护意愿,有力回应了当年部分人士对专利法制定的质疑。 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人民群众蕴藏着无限的创新潜力。实践证明,专利法的颁布实施,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发明创造的热情,以法治之力护航中国创新行稳致远。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中国专利法实施四十年来,专利申请量、拥有量的攀升,高价值专利的持续涌现,都显现出同一个信号:在专利制度的滋养下,“创新之花”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竞相绽放。 硬核科技是最好的例证。四十年间,神舟飞天,天宫遨游,蛟龙入海,天眼探穹,北斗导航……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国重器接连问世,充分展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面对热销产品,经营主体是选择低成本的仿制还是高投入的自主创新?站在产业“风口”,创新主体是等待跟随,还是引领创新?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秤。专利法实施四十年来,这一问题的答案也随着创新观念的转变和保护理念的形成发生着变化。 1984年,专利法颁布时便明确提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的立法宗旨;2008年,我国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三次重要修改,将“提高创新能力”增加到专利法的立法宗旨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专利法对广大创新主体选择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给出了鲜明的指引。 我国专利法历经四次修改,都是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每一次修法都推动我国专利事业迈上一级新台阶,为社会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着更加有力的支撑。 2020年,专利法完成第四次修改,注重促进专利实施和运用,包括完善职务发明制度、新增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加强专利转化服务等,进一步贴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4年,新修改的专利法实施细则与配套修改的《专利审查指南》正式施行,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等全面落地。 专利产业化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伴随着专利开放许可等制度的落地实施,创新创造对于产业转型、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能力更加明显。 一大批生动案例涌现:铁建重工成功打造的专利密集型产品——超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及系列产品,填补了全球技术空白,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推动高价值产业链聚链成势;北京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在体实时脑成像微型双光子显微镜,通过专利许可,在国内数十家单位及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得到运用,有力推动脑科学研究科技自立自强;威飞海洋以11件海洋水下采油树系统“金种子”专利,与行业巨头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实现了小企业向大企业的技术供给,为企业带来新增产值超3亿元。 不止如此,专利法的深入实施深刻影响着我国创新体系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专利互利共赢——基于长期在5G通信标准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vivo)形成了行业领先的专利组合,其与诺基亚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结束了大量双方之间的未决诉讼。华为与小米宣布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覆盖包含5G在内的通信技术,让华为得以加强对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投入;小米也表示,将以知识产权推进技术普惠,让科技惠及更广泛人群。 在专利制度的支撑推动下,企业研发成果加速转化为全球范围内的商业价值,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落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既定方针,履行我国政府在国际协议中的承诺,1992年专利法迎来首次修改;2000年专利法完成第二次修改,增加了履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配套规定……从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与国际公约相协调,到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专利法为知识产权服务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作用标定了明确“坐标”。 全球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使用宁德时代专利技术生产的动力电池;全球每10件家电专利有7件来自中国……这些数据,折射出专利布局早已成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开展国际专利布局离不开高效的申请通道。1993年10月,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向时任WIPO总干事鲍格胥递交了中国加入PCT的加入书,拉开了中国与PCT深度合作的序幕。同年,中国专利局成为PCT专利的国际检索单位和国际初步审查单位。1994年1月1日,《关于中国实施专利合作条约的规定》正式施行。 “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在WIPO总干事邓鸿森看来,2024年,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具有里程碑意义,凸显了当今知识产权的真正国际性,以及携手合作加强全球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仍是PCT专利申请最大的来源国。 四十年来,专利法的实施激励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创新创造,同时也吸引了世界优秀发明创造者来华申请专利并投资兴业。 拜耳于1882年进入中国市场,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日趋完善。拜耳真切感受到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逐步加大在华投资力度,目前中国已成为拜耳全球知识产权布局的第一梯队和全球第二大单一市场。2022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对阿斯利康一个重要产品的两项制剂专利作出维持专利权有效的决定,极大地稳定了相关产品市场和阿斯利康在华投资的信心,激励企业又陆续在华增资近90亿元。 专利法实施四十载,推动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巨轮滚滚向前,从大国重器到百姓生活,处处可见专利法保驾护航的身影,一个个故事诉说着专利制度释放的巨大潜力。站在四十年的界碑前眺望,知识产权法治的新叙事,正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徐徐展开。(中国知识产权报 |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