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创新论坛”到“国家级平台”——2021中关村论坛树立科技开放“金招牌”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题:从“区域创新论坛”到“国家级平台”——2021中关村论坛树立科技开放“金招牌”
新华社记者 陈旭、盖博铭、张超
2021中关村论坛是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国际盛会,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这里,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即将上演,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大步而来……
从2007年地方性的区域创新论坛,升级为国家级开放创新交流平台,还将继续为科技园区建设做卓越贡献,中关村论坛为什么能?记者在论坛采访发现,论坛科技创新主线脉络清晰,已成为国家级开放创新与科技成果发布、展示、交易的重要平台,成为国家开放发展的“金字招牌”。
论坛期间,近400位外国政府代表、全球顶级科学家、跨国公司负责人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会,深度探讨解读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议题,展示前沿科技的最新产品。
25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图灵对话”亮相论坛全体会议现场,得益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裸眼3D效果,两名2015年图灵奖得主马丁·爱德华·赫尔曼与惠特菲尔德·迪菲“面对面”,就国际科学家交流合作、前沿技术商业化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技术创新无国界,科学进步需要全球合作。”马丁·爱德华·赫尔曼介绍,北京有着完善的创新平台和发展环境,具有成为国际创新中心的独特优势。他希望加强与中国青年人才的联系,让世界各地不同年龄段的科学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世界要共享疫苗,否则病毒将‘共享’世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介绍,中关村论坛举办的平行论坛——第二届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论坛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为应对新冠病毒持续变异、传播力不断增强等全球性问题,来自国内外的疫苗研发专家和生产企业共同“开门探讨”,交流最新的新冠疫苗研发进展、不良反应监测、病毒变异研究等课题,一同向科技要答案。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紧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在24日平行论坛、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大会上,来自10多个国家的代表聚焦开放创新、共享发展,深入交流研讨,分享最新成果。与会各国代表共同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推动经济复苏,共同实现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
中关村论坛从创立初始就注重国际化。科学技术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关村论坛的“一条主线”就是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今年超两成的平行论坛直接由国外机构主办,例如传染病防治生物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论坛、全球数字化应用与转型论坛等。
2020中关村论坛期间,为提升全球智库协同创新能力,增强文明互信,服务创新发展,国内外19家高端智库共同成立多边交流合作平台——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今年论坛期间,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有关负责人宣布,来自中国、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的智库单位申请加入,目前联盟理事单位已增至40余家,一年时间内数量翻一番。
重视科技创新不仅在体制开放,更在思想开放。与会代表、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表示,科技开放合作远比想象的还要复杂,仍面临数据获取、知识产权、利益冲突等多种挑战。但长远来看,应保持科学和创新知识的开放获取,人类将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