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 委员支招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应筑巢引凤
原标题:构建新发展格局 委员支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应筑巢引凤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本市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到底如何推进?围绕这一重点任务,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多位委员出谋划策,履职尽责。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建言,北京应筑巢引凤,汇聚国际顶尖人才。
队伍:软硬兼济留住国际顶尖人才
在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看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人才至关重要。然而,在吸引国际顶级人才上,北京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因软硬件不够强大,引进全职高层次人才仍存在很大困难;另一方面,对于海外在京全职或兼职研究员等高层次人才,持续稳定的科技经费支持不够,限制了他们的长期稳定发展;此外,高水平外籍人士在京缺少获取竞争性科研经费的渠道,不利于他们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怎样破解?谭天伟建议,筑巢引凤是一招。“要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建设中外国际合作实验室、研究中心、科技合作基地等,先把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吸引过来!”稳定的经费支持也必不可少,他说,这样才能真正让这些团队精耕细作,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谭天伟提出,不妨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允许符合条件的海外人才申请项目。在支持保障方面,他谈到,“我们中国人常说安居乐业,还要保障这些科学家幸福地生活,在工资待遇、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谈及人才队伍,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文继荣也有话说,“北京要想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博士生是科研攻关的生力军,但目前最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在国内读博的热情不高。”他认为,有必要采取激励措施,提升“卡脖子”领域博士生招生质量,“拨付专项经费,资助相关领域潜心研究的博士生是一个办法,也可以在相应专业设置奖学金。”从长远看,为激励优秀学子读博,文继荣提出,可以参照“博士后”等相关情况,研究制定“卡脖子”领域博士生落户政策,以解决后顾之忧。
行业:未雨绸缪布局人工智能前沿领域
当前北京正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科技服务业等十大高精尖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0年6月,北京人工智能企业数超过1500家,位列全国第一,在全国占比达28%。”亮眼的数字背后,也暗藏隐忧。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副主席田文分析,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存在应用层强而基础层弱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产业化程度高,但专利质量与人才储备短板问题突出;学术生态方面科研产出表现强劲,但产学融合尚待加强。
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做大做强,田文直言,北京应提升人工智能开发框架和芯片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在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性布局可能引发人工智能范式变革的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跨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并建设开放共享的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平台等,打造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还应推动行业间数据流通,建立可执行度高的数据监管条例,为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提供充分的数据资源和环境支持。
服务:盘活资源助推高质量发展
创新创业孵化机构也是促进北京高质量发展,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市政协委员、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陶秋燕调研发现,目前北京的双创孵化机构存在同质化现象明显、孤立分散、国际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她建议,以创新方法为抓手,构建多层次、精细化的“深度孵化”体系,并通过优胜劣汰,推动专业专精特色孵化机构建设;同时有必要搭建数字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国际合作,全方位提升孵化器的服务能力。
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金融的力量不容小觑。市政协委员、中国国投高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中提到,应让有限的金融资源聚焦于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目标上来,投放到符合政策导向的科技型企业中去,助力北京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具体做法上,他认为,北京既要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科技与金融扶持政策,又要发挥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功能,加大市区两级资金、基金、项目等协同力度。刘中还提出,应统筹制定金融服务科创企业的专项政策,“例如,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建立符合科创企业特点的征信体系等,大力发展科技企业股权投资等。”(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