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工作室陆续成立 打通委员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原标题:立足界别特色,架起市民群众“连心桥”,市政协委员工作室陆续成立 打通委员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只红色的大手,托着象征沟通与爱心的蓝色信鸽,背景中代表工、农的齿轮与麦穗紧紧环绕……
这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工作室的LOGO。2020年5月,市政协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关于加强委员联系群众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发挥市政协委员界别代表性强和区政协贴近基层的优势,探索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委员工作室(站)。政协委员以此为新平台,深入基层、深入界别群众,听取意见诉求,宣传党委政府政策举措。
正如市政协主席吉林所说,凝聚共识开辟了政协履职的新境界,广泛凝聚共识就要密切联系群众,在联系界别群众、基层群众中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意愿和自觉行动。如今,这个暖心的标志正越来越多出现在街道社区、大型居住区、企业聚集地以及网络平台……一个个委员工作室(站),以不同的形式与机制,像一座座“连心桥”,嵌到城市的不同角落,融在各界别群众的生活里。
共青团、青联界别委员工作室 以心交心的青年人“聚会”
7月31日,东城区海运仓小区海巢HOT·社区青年汇,市政协首个委员工作室——共青团、青联界别委员工作室在这里揭牌成立。
共青团、青联界别代表了青年群体,瞄准的是青年人的所想、所急、所需。工作室首场“政协委员与社区青年面对面”活动,便是围绕“化疫情之‘危’、促就业与发展之机”这个大家普遍关心的主题展开。
“我是一名餐饮行业服务员,如何在疫情影响下提高自己在行业里的竞争力?”“我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如何快速适应大学到职场的转变?”“我是外卖小哥,在劳务外包服务中就缴纳了一个意外险,以后有点纠纷找谁呢?”
餐饮服务员、保安、社工、健身教练、快递小哥、网络作家、自由职业者、大学生等各行各业的青年代表与委员们“座挨座”。轻松亲近的氛围里,青年人坦诚地道出自己的困惑和难处。
为了给大家提供有益经验和指导,这场面对面活动组织法院、大学、企业、医院、律师事务所、媒体等领域的委员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还将市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请到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
整个活动就像是以心交心的青年人“聚会”。活动即将结束时,团市委副书记,共青团、青联界别委员工作室召集人王洪涛委员拿出手机,向大家发出“建群”倡议,“让我们打开微信,点一下面对面建群,输入今天日期0731,加入同一个群。让委员工作室从线下延展到线上,让委员与青年们的联系‘不断线’。”
亮点:嵌入成熟平台共商共建
开展委员联系群众工作,共青团、青联界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王洪涛介绍,共青团现有在基层社区建立的青年活动平台——社区青年汇,委员工作室以嵌入式的形式,采取与社区青年汇共商共建方式,组织开展青年活动。
共青团、青联界别的委员本身就相对年轻,所联系的界别群众也十分鲜明,就是广大青年人。依托青年活动的成熟平台,联系界别群众的工作事半功倍。据介绍,在机制设计上,工作室建立起线上线下常态化沟通机制,建立社区青年汇活动双月参与机制,每半年组织1次“政协委员与社区青年面对面”活动,每年组织社区青年代表参加1次政协会议或活动。在服务方面,工作室还组织委员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领域专长,为青年协调解决现实困难,为社区青年汇开展服务青年活动提供支持。
九三学社市政协委员工作室 深山村里的“民生服务站”
8月21日,在平均海拔1045米的门头沟区清水镇黄安坨村,九三学社界别市政协委员、农业和规划领域专家与附近村民共同参与的“走进乡村送服务”活动正在进行。
“这无人机洒农药真高级,10来个人干半天也顶不上它飞这么一圈,现在留在村里干农活的岁数都大,要是每个村都能用上这个,那就太棒了。”在村头果树林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为农民讲解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
“大家如果想利用自家闲置农宅搞民宿,可又怕经营不好,那您可以随时跟我联系,我上门提供指导服务,委员工作室之所以设在村里,就是为了方便大家,把服务送到您身边。”在“百花山社”院内,村民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吴宜夏委员关于精品民宿的培训讲座。
这场活动也标志着市政协设立的首个民主党派界别委员工作室——九三学社市政协委员工作室正式启动。
依托山村里的委员工作室,九三学社界别委员可以将个人专业特长、资源优势与乡村振兴、村民服务实现有机结合。活动中,委员和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越来越多的可能性被挖掘,“中医深受农民欢迎,朱兰委员可以办一次中医讲堂,对乡村医生和村民进行指导培训。”“闫贤良委员研究文化产业,可以指导村民充分挖掘、利用村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民俗工艺文化。”
亮点:凝聚民主党派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九三学社市政协委员工作室是九三学社践行政治协商制度与乡村建设相结合的一次探索实践,是本市第一个民主党派界别委员工作室。”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市委主委刘忠范说。
九三学社市委与黄安坨村的合作已有多年。2013年底,在市委统战部的统一协调下,本市八个民主党派共同实施了支持门头沟区发展的“8+1”行动,九三学社帮扶的就有黄安坨村。
基于这一运转多年的帮扶合作机制,委员工作室提供了一个联系、服务村民的新平台。它一方面可以集聚党派内不同领域成员的优势资源,在一个村子区域中集中释放。另一方面通过这一双向联系沟通的平台,委员们既可以走进村民中间宣传党委政府政策举措,又能以群众所需“定制”专业化服务,真正实现解民情、纾民忧。
正如吴宜夏委员所说,“政协委员要当群众需要的人,做群众需要的事。委员工作室不仅是政协委员之家,也是农民朋友的家。”
市政协中山堂委员工作室、网络委员工作室 委员联系群众的公共平台
“坚持园区、街区、校区、社区四位一体,营造更优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大力推动原始创新,在‘卡脖子’技术上取得更多突破。”“高度关注高端科研仪器供给,进一步加大科研仪器研发投入。”……
在北京市政协诞生地——中山公园中山堂,一场围绕北京“十四五”规划的“头脑风暴”正在进行。
这是市政协中山堂委员工作室成立后举办的首场活动,科技界别委员共同为编制“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与其他工作室不同,中山堂委员工作室是市政协成立的委员联系群众的公共平台。这也就意味着,“各界别、各专委会、各区政协都可利用中山堂委员工作室开展联系群众活动。”市政协科技界别召集人房自正说。
与中山堂委员工作室相对应的是,市政协还有个线上的“委员工作室”,这也是开放给各界别、各专委会、各委员的联系群众的网络公共平台。
网络委员工作室首个系列活动聚焦社会广泛关注的《民法典》展开。从9月18日开始,11位政协委员中的律师,准时与网友“见面”,就如何用好物业服务合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立遗嘱等大家关注的话题,结合案例解析法律条文,帮助人们更加直观、准确地理解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亮点: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中山堂委员工作室和网络委员工作室,是市政协为加强联系群众工作提供的“公共服务”。
市政协共有32个界别,有的界别有组织依托,如共青团、青联界别,科协界别,工会界别,以及各民主党派界别等。同时,也有界别没有组织依托,在开展联系群众工作时会面临无场地、无载体的困境。市政协所设立的公共平台,就着眼于解决这一问题,为相关界别组织本界别委员做好联系群众工作提供保障。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民意上了网,委员联系群众工作也要延伸到网络。近年来,市政协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形成了“委员听民意”“政协e事厅”“委员讲堂”等网络议政和学习品牌。网络委员工作室的出现,将进一步聚焦联系群众这一职能。
这也是《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关于加强委员联系群众工作的意见》提出的要求,其中规定,市政协将建立健全网上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委员个人或群体也可以在市政协网站及与市政协有合作关系的融媒体平台建立工作平台,联系广大群众,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回天地区市政协委员工作室 大型居住区民意汇聚“新阵地”
“希望加大对社会组织扶持,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回天大脑’建设,让更多科学家参与其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大,希望政府帮忙对接更多创投机构。”……
9月27日上午,回龙观龙旗广场会议室里,社区居民、基层干部、社会组织负责人、青年创业者与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围坐一起,围绕着回天地区发展说变化、谈问题、提建议。
这是回天地区市政协委员工作室举办的“委员居民面对面、共绘回天美好家园”活动。这也标志着市政协在大型居住区建立的首个委员工作室正式启动。
居民代表是这场活动的“主角”。座谈会一开始,市政协常委、回天地区委员工作室召集人任学良就开宗明义,委员工作室的成立,就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回天地区广大群众所期所盼,做好下情上达、上情下传工作,围绕实现共同的目标,汇聚起广泛的合力。他说,“这次座谈,我们先请居民代表们发言。”
“我在这里住了10多年了,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环境、交通变化特别大,我就想问,计划到期后还能延续不?”居民高来琴第一个发言,说出了居民们最关心的问题。龙泽苑社区党支部书记伊然接过话茬,“以前居民都戏称‘起来征战北五环,我家住在回龙观’,现在交通情况大变样,居民们实实在在受益,最大愿望就是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坚持下去。”
“回天地区相关规划草案已经报送市委市政府,我们将按规划持续推动地区改善。”昌平区回天专班副班长薛岩的回应,给大家吃了“定心丸”,他说,“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们,共同建设回天美好家园。”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CEO茅明睿提供的数据更坚定了大家的信心,“去年5月以前,自媒体上关于回龙观的文本,负面情绪居多,现在搜索则几乎都是积极词汇。这说明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是典型的惠民工程,大家要继续把力量凝聚起来。”
亮点:民意在哪里 联系群众工作触角就到哪里
作为本市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大型居住社区,回天地区居住人口集中,交通拥堵、职住失衡、公共服务滞后,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为破解这些难题,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投资200亿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以此为样本,探索大型居住区治理有效路径。
如今三年行动计划已到最后一个年头,居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问题依然存在,大家对于生活改善还有各种各样的实际需求。居民意见建议最集中的区域,恰恰就是政协联系群众工作需要发力的地方。市政协关于加强委员联系群众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市、区两级政协协同,组织在有条件的大型居住区和商务楼宇建立委员工作站。
任学良说,回天地区市政协委员工作室将搭建平台,宣传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改革举措,特别是有关回天地区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通过座谈交流等方式,倾听群众呼声和诉求,通过政协的渠道反映给党委政府。委员要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围绕教育、法律、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需求,开展服务群众的宣传和公益活动。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协委员工作室 企业家意见建议“直通车”
“面对面、心贴心,这样的交流真暖心!”8月6日,参加完一场交流活动后,企业负责人们纷纷如是说。
这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协委员工作室成立后举办的首场活动,驻经开区市政协委员与驻区企业代表共同围绕“听心声解难题,服务企业发展”深入交流。
作为市政协设立的首个跨界别地区委员工作室,经开区委员工作室将联系服务驻经开区广大企业和从业人员作为重点。首次活动根据企业需求,细分了疫情期间优企惠企政策解读与实施、后疫情时期企业市场拓展、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措施三个议题进行沟通交流,并邀请金融领域专家、经开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政策宣讲与现场答疑。
“我们是做医疗器械的初创公司,没有多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又达不到银行贷款要求,资金难题该如何解决?”“经开区很多企业都是同一产业的‘上下游’,建议加强引导,开展产业链协同发展。”“当前引进人才很难,留住人才更难,建议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帮助我们把优秀人才留住。”
原定60分钟的交流时间延长到了90分钟,许多企业代表还意犹未尽。“融资难是我们中小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委员工作室聚焦中小企业宣讲政策,与我们共同探讨解决办法,交流的内容非常务实,我们组已经约好了明后天继续开展交流。”坤鼎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明说。
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泳也说,委员工作室成立是企业与政协委员建立联系的开端,通过这一渠道进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政策,也可以将我们企业的呼声、愿望反映出去。
亮点:凝聚高质量发展“向心力”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高端产业集聚之地、创新集聚之地,也是领军企业集聚之地。这里市场主体众多,光2019年一年就累计新增企业7400余户。这里也是“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经突破1100家,是北京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何把企业在日常经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反映上去,进一步提振广大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进而凝聚起推进产业发展的强劲力量?这便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协委员工作室所要承担的重要职能之一。
这一工作室区域特色鲜明,指向的群体范围也很清晰,联系群众工作开展起来更加有的放矢。市政协主席吉林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汇聚了来自不同界别的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通过设立首个跨界别的地区委员工作室,加强政协委员与社会各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直接听取意见、讨论问题、宣传政策,真正实现了“双向发力”。
科协界市政协委员工作室 群众身边的专业服务“志愿者”
9月20日上午,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的第十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活动上,家长发现给孩子介绍科学知识的并不是常见的讲解员,而是一位位高校教授、高级工程师、科技工作者、高科技企业负责人……他们还具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北京市政协委员。
这是科协界市政协委员工作室开展的首次活动,委员们“变身”科普志愿者,以生动鲜活的讲解,让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发现科学之美。市政协科协界别召集人田文委员说,科协界市政协委员工作室首场活动办在科学嘉年华现场,就是为了面向更多的群众提供科普服务。
“知不知道海洋有多深?科学家怎么测量出海洋的深度呢?”“核酸并不神秘,如果去过中关村大街,看到的那个双螺旋标志,就是一个核酸片段的结构模型。”……随着大家的讲解,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中萌芽。“我长大了也要当科学家,造一个比这还大的船,也要去南极。”听完讲解的小朋友向父亲说出自己新的奋斗目标。
亮点:面向大众提供专业服务
科协界别是特色鲜明、专业性突出的界别。依托科协这一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有人才、有场所、有活动载体,本身具备开展联系群众工作的良好条件。我们可以看出,与其他委员工作室不同的是,科协界委员工作室侧重于利用界别委员的科技专业优势,不局限于特定区域和人群,而是面向大众提供服务,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服务过程中宣传党委政府相关政策措施,了解大家所思所想,不断深化与界别群众的联系。(范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