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各项指标进展顺利,高价值发明专利等5项指标好于预期,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9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市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余俊生主持。本系列发布会中将邀请市相关部门盘点全市“十四五”时期发展成果,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更加直观感受规划落地见效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本场的主题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我们共同回顾一起走过的这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有效应对了超乎寻常的困难挑战,成功抵御了风高浪急的重大考验,“十四五”规划各项指标进展顺利,高价值发明专利等5项指标好于预期,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服务贸易等指标符合预期,部署的战略任务、谋划的重大工程全面落地,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第一,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提升。
五年来,我们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把“四个中心”“四个服务”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定向标,深入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布局和推进“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中央政务空间形象更加舒朗庄重;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首都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繁荣发展;持续增强国际交往综合承载能力,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更趋完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连续8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首位。
五年来,在广大市民朋友和首都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下,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喜事,圆满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及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刚刚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活动盛况引起首都各界热烈反响,大家对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倍感自豪,凝聚起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还有两件努力、期盼多年的大事终于开花结果,一件是历经7年艰辛努力,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充分展现了大国首都风范和城市魅力;另一件是北京中轴线历时12年申遗成功,世界文化遗产达到8处、居全球城市首位,尽显首都古今交融的恢宏气象。
第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首个区域重大战略。京津冀三省市通力合作,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坚定有序,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用疏解的“减法”换取了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加法”。二是新“两翼”发力齐飞,以分内之事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全部开学开诊,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扎根创业。城市副中心发展从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向全面提升功能品质坚定迈进,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和大运河博物馆成为首都文化新地标,环球影城成为北京文旅新名片。三是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区域内就诊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一卡通行”全面实现,科技成果区域转化效率和比重不断提升,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25%,“六链五群”产业图谱编制落地,产业协作由“施工图”逐步变成“实景图”,2024年三地GDP增速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第三,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五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系统施策,精准有力实施逆周期调节,针对性出台系列稳增长举措,经济实力实现了大幅跃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跨越5万亿台阶,五年的经济增量约1.4万亿、相当于新增了一个海淀区的经济总量。发展质效也实现了显著提升,202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4.4万元/人、居各省区市首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多项指标也都是全国最优水平。2021-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这一增速是在各种风险挑战冲击下实现的,是在减量发展背景下取得的,为我国超大城市转型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第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党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支持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五年来,我们率先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动机。
科技创新方面,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加快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在轨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145家、占总量的近三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现在的北京,已经拥有全球最密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多人次的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最大规模的科研人才队伍、最具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将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产业创新方面,我们抢抓产业变革机遇,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8款、全国占比约三成,豆包、智谱、kimi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商业航天产业培育壮大,拥有全国一半的核心研发单位、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顺利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近200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0多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机器人技术逐渐走出实验室、走进百姓生活。系统布局未来产业,实现6G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夸父”量子计算云平台等技术突破。
第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市场环境更加公平、企业经营更有活力。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备案交易金额近100亿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在绿交所启动,城市副中心获批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世界500强榜单北京上榜民营企业6家、居全国城市首位。“北京服务”更加贴心,我们始终对标国际最佳实践,以最大程度方便企业高效办事、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为目标,迭代出台改革措施1700余项,非现场监管覆盖率近70%,经营主体2021-2024年年均增长6.2%、总量达到268.6万户。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服贸会上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为国家开放发展试制度,累计实施突破性政策140余项,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连续三年超过3.6万亿,服务贸易2021-2024年年均增速达9.4%。“引进来”方面,新落户国际组织37家,新设外资企业超8000家,综保区由1个扩大到4个,服贸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北京文化论坛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走出去”方面,我们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设立中非民间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承建的瓜达尔新国际机场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竣工投用。我们还启动了北京共建“一带一路”直通车综合服务平台、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建设,为企业出海提供一站式、专业化服务支持。
第六,城市宜居水平全面提升。
五年来,我们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绣花功夫提高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城市有哪些新变化,市民最有发言权,接下来我和大家一起回顾生态环境、交通出行、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变化:
从生态环境看,这些年最为大家称道的变化就是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北京用十年左右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三十年的治理历程,2024年PM2.5平均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5.9%,“APEC蓝”成为市民日常可见的“北京蓝”。我们在全域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基础上,正全力打造森拥园簇的花园城市,环路景观花廊超过300公里,三分之二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成,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成为现实。
从交通出行看,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52公里、站点95座,围绕轨道交通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到90%,创新推出通学、通医、通游等公交专线352条。针对大家关心的堵车问题,我们坚持“车城互动、双智融合”,以智慧城市建设赋能智慧交通技术发展,提升出行体验,五环内和城市副中心信号灯已经全部联网控制,平均不停车通过率76.7%。聚焦市民停车需求,通过错时共享等方式,累计提供共享停车位6万余个,未来我们还将以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式盘活资源,持续增加停车设施供给。
从基层治理看,我们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既对老百姓的个性问题及时响应解决,又建立了“每月一题”机制,对房产证难办等70余个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解决了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有困难打12345”已成为广大市民的普遍选择,探索形成了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之路。
第七,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五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愿景”一步步成为“幸福实景”。教育方面,主动适应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新增中小学学位超过15万个。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70%,集团内学校共享课程、师资等优质资源,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期待。医疗方面,大力推动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建成了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市民在网上能预约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52家医院线上互认181项检验结果、300项检查结果。同时,我们持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室设置和设备配备,市民能够在家门口看常见病、买常用药。“老老人”“小小孩”方面,我们发展了养老助餐点2666家、覆盖超过九成的城乡社区,450多万名老年人都能就近解决吃饭问题。为了让年轻父母少为入托发愁,提供普惠托位超过3.1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普惠园覆盖率均达到94%。
回顾“十四五”这五年,栉风沐雨,一路繁花。这些重大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十四五”的征程已刻下奋斗的坐标,凝聚的伟力、振奋的精神奔涌向前。“十五五”时期的北京,必将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书写崭新篇章!
平原新城确实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一环”,发挥着内联中心城区、外携津冀的重要节点作用。
经过多年建设,几个新城已经有很好的发展基础。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接近万亿规模,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已超过三成,交通出行更加便利,优质学校、医院开学开诊,大型商圈热度攀升,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平原新城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第一站、企业投资发展的热点地区。
为有力支撑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今年年初我们依据各平原新城特点和实际,“一区一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顺义聚焦国际化水平提升,重点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产城融合国际新城。大兴聚焦开放改革示范,重点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繁荣开放国门新城。亦庄聚焦产业创新引领,重点建设新质生产力典范区、高端产业综合新城。昌平聚焦科技教育融汇,重点建设科技创新活力区、产教融合未来新城。房山聚焦安全发展融合,重点建设科教融合文化名区、新质智造产业新城。
各区正在聚焦产业发展、宜业宜居、要素配置、机制保障,以年度政策、任务、项目清单的方式,有序推进方案落地实施,平原新城重点产业功能区土地供应、规划审批、投资加力保障政策显效,集中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轨道交通18号线年底具备开通试运营条件,19号线二期等线路计划开工建设,交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方面,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等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开诊,儿童医院亦庄院区、宣武医院房山院区都要开工建设;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一批高校新校区加快建设,第四实验学校、清华附中昌平学校等30多所学校相继建成投用,人大附中良乡大学城实验学校、北京八中亦庄新城学校等一批优质校加快建设,正在推进优质中小学位超过5万个,公共服务资源强化配置。创新发展方面,清华国重两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顺利,1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将在这里落地,“园区+企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初步形成;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建设提速,产业空间承载能力和高质量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四五”以来平原新城新增企业超过40万家,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持续提升。
相信未来一段时期,经过努力,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将不断增强,宜居宜业环境将持续改善,成为企业投资的热土,在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