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北京市昌平区“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 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2021.03.06 浏览次数(120)

昌两区办发〔2020〕2号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以下简称“两区”)的工作部署,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两区”,昌平区制定《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昌平区“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12月31日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实施方案

2020年12月


目  录

  一、组团基本情况

  (一)四至范围

  (二)产业发展情况

  二、总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组团发展任务

  1.提升空间承载力

  2.提升产业竞争力

  3.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制度创新举措

  1.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2.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3.支持优势产业发展

  4.促进投资贸易便利

  5.深化金融领域开放

  6.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四、保障机制

  (一)做实体制机制

  (二)完善招商体系

  (三)强化用地保障

  (四)加强资金保障

  (五)夯实基础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发〔2020〕10号)和《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国函〔2020〕123号),高质量建设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以下简称昌平组团),结合昌平组团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组团基本情况

  (一)四至范围

  北京自贸试验区涵盖科技创新片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高端产业片区三个片区。其中,科技创新片区面积31.85平方公里,包含海淀和昌平两个组团,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科技服务等产业,打造数字经济试验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

  昌平组团主要包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及周边区域,北至北沙河、定泗路,南至北农路、朱辛庄中路,西至京藏高速公路、昌平区界,东至沙河水库、安居路,面积约10.26平方公里。

  (二)产业发展情况

  医药健康领域。以生命科学园为核心,聚集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一批顶级研发机构,汇集了王晓东、谢晓亮、施一公、程京、饶毅、邵峰等一批顶尖科学家和150多位高层次人才,入驻了近500家创新型医药健康企业,2019年整体研发强度达到16.8%,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园区之一,也是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

  数字经济领域。组团内聚集了小米集团、三一集团、好未来集团、慧聪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总部或其下属企业、分支机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衍生领域率先布局,初步形成高端产业数字化集群发展态势。

  此外,昌平组团及周边具备发展研发服务、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的良好基础。

  二、总体目标

  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协同把握北京“两区”建设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等历史机遇,围绕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总体定位,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协同开放模式,着力打造开放性、国际化、具有市场活力的高端创新生态,经过三年左右改革开放实践,基本形成主导功能突出、高端要素聚集、制度创新踊跃、辐射带动强劲的自贸试验区发展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充分发挥开放主阵地和发展主引擎作用,引领昌平全域形成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格局,力争实现“三个突破”: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坚持“四个面向”,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为牵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打造生命科学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二是开放发展水平取得新突破,发挥自贸“试验田”作用,协同推进制度、政策、管理和服务创新,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广泛汇聚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国际化要素,打造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聚集地;三是产业发展质量取得新突破,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深度聚焦医药健康这一核心主导产业,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优势潜力产业,推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项目落地,打造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新高地。

  ——到2021年,全面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的重大开放政策与改革开放成熟经验,争取相关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率先在昌平落地试点,初步形成创新要素加快聚集、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发展局面。

  ——到2022年,推动形成投资贸易便利、法治环境规范、金融服务完善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具有国际水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产业生态圈,初步形成国际一流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到2023年,努力建成投资贸易便利、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健全、创新功能突出、监管高效便捷、产业特色鲜明的国际一流自贸试验区,引进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形成一批重大前沿发现,承接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区域创新能力、经济实力和国际化水平大幅跃升,基本建成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

  初步预计,三年平均市场主体增速在15%以上,到2023年累计达到1万家;推动20家左右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低于500亿元;每年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项目和案例1-2个。生命科学园研发投入强度保持15%以上,聚集不少于300名中外高层次人才,诞生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推动5个左右1类新药上市。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组团发展任务

  1.提升空间承载力

  围绕“两区”建设发展要求,系统谋划和推进产业承载空间建设,打造“3+X”的空间布局,即自贸试验区3个重要组团和昌平全域“开放云团”,有力支撑自贸试验区产业可持续发展。

  (1)创新核心区

  以生命科学园一、二、三期为主,面积约4.85平方公里。目前,生命科学园一、二期基本建成;三期正在进行拆迁腾退相关工作,将依次推动三期A地块、CD地块、B和E-H地块的开发、供地和建设。下一步,将集中布局建设医药健康研发、孵化和加速空间,高品质配套人才公寓及生活、商务服务设施,承接医药健康领域前沿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孵化功能,构建全球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创新集群。

  (2)产业示范区

  以朱辛庄-七里渠区域为主,面积约2.7平方公里。目前,国际信息产业园一期基本建设完成,国际信息产业园二期已承接小米二期、华辉安健、诺诚健华等项目落地,朱辛庄二期、七里渠地块已签约慧聪网、小米一期、好未来、中公教育等项目,沙河豆各庄地块拟利用集体产业用地政策进行建设。下一步,将围绕昌平组团产业定位,在推动现有项目落地的同时,继续引入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内外高端研发项目、生产项目,进一步固链、补链、强链,形成产业聚集和示范效应,构建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示范基地。

  (3)科技商务区

  以巩华城区域为主,面积约2.2平方公里。目前,正在推动街区控规编制、地上物拆迁腾退等相关工作。下一步,将发挥巩华城三面环水的区位优势,结合昌平组团建设梯次有序推动土地开发和项目落地,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逐步聚集全球科技金融、研发服务、高端商务等企业总部,最大限度延伸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附加值,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商务聚集区。

  (4)开放云团

  以昌平组团为引领,带动未来科学城东区“能源谷”、沙河高教园区、中关村昌平园创新发展,辐射马池口、南口、小汤山等工业区提能升级,打造昌平自贸若干“开放云团”,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全域高质量发展。

  2.提升产业竞争力

  (1)医药健康产业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聚焦国家战略性技术突破和制约生命科学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持续巩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的优势。侧重前沿技术突破和高精尖企业孵化,在生命健康领域加强与北京各相关区的协调配合,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格局。围绕产业发展规律和共性需求,加强对研发、孵化、生产等空间载体的科学规划设计,系统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CRO、CDMO、CMO、GLP等专业服务平台,积极引入股权投资及法务、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进一步畅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通道。面向全球广泛聚集医药健康领域资源要素,重点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服务等优势领域,积极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AI+医疗”等前沿方向,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话语权和控制力的领军企业,孵化转化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磅成果,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赛道,努力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核爆点”。

  (2)数字经济

  发挥小米集团、三一集团等龙头企业作用,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发展以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在线教育等为核心的高端产业数字化集群。加强光纤网络、5G通信基站等新基建建设,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鼓励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和商业模式,推动无人工厂、智能车间、远程办公、在线研发设计等数字化应用,积极培育服务型制造业、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

  (3)总部经济

  发挥“两区”联动优势,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围绕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科技服务业,瞄准国内外龙头企业及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大型跨国企业的高能级区域总部、研发总部和销售结算总部,同时,依托昌平区30家已上市企业及70余家上市储备企业资源,积极培育本地创新型总部企业,将总部经济打造成为昌平组团的重要增长极和新亮点。

  3.提升国际影响力

  (1)打造国际一流创新能力

  全力服务保障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动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控、重大慢性疾病防治、脑科学和类脑科学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批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始发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对前沿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前沿技术领域和颠覆性技术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力争产出一批全球领先的新产品、新应用。搭建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科研国家队+企业主力军”的创新格局,引导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相互促进,推动医药健康领域创新能力跻身世界一流。

  (2)营造国际一流产业生态

  对标世界先进产业园区,按照“市场化运营、政府提供必要支持”的原则,发挥专业运营团队优势,深入开展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产业运营服务,着力打造“类海外”发展环境。遵循国际惯例,推进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服务大厅建设,推动审批材料清单化、审批尺度标准化、审批流程透明化,构建更加高效、规范、透明的政务服务体系。聘请全球知名机构,高标准编制组团规划和城市设计,完善酒店、会展、学术交流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强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产业发展的“硬环境”。

  (3)形成国际一流交往氛围

  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以生命科学园为重点,引入国际化会议会展企业和机构,高标准策划招商推介、学术交流、投资对接等系列活动,逐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品牌,使昌平组团成为支撑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新亮点。积极构建适应新形势需求的国际联络新机制,鼓励组团内企业和机构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国际创新合作,与世界知名企业、机构共建各类创新联合体,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4)加速国际一流人才聚集

  围绕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完善人才引进、住房保障、入学就医等配套政策,重点提升外籍人士出入境、就业、医保、生活便利化水平。强化人才与项目、平台、资本等有机结合,支持组团及周边研发机构、创新企业和有关高校采用引进、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快聚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营销官、首席财务官、首席医学官等管理人才,构建首都人才发展新高地。

  (二)制度创新举措

  结合组团定位和特色,从服务重大战略、服务产业发展、服务人才诉求出发,细化落实“两区”制度创新清单任务及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一批有突破、有活力、有实效的制度创新成果,充分释放制度和政策红利。

  1.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1)加强创新主体培育。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快引进医药健康领域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让区内满足条件的企业及时享受所得税优惠等相关政策。争取纳入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加大对创投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长期投资,在试点期限内,对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公司型创投企业按照企业年末个人股东持股比例免征企业所得税,个人股东从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通过多种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发展,依托区属平台公司、产业运营公司等资源,支持创业孵化平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业服务能力,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

  (2)打造类海外的研发环境。积极落实对符合政策的区内研发机构科研设备进口及支持科技创新、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反向创新”,依托区内的创新优势,促进境内研发成果推向世界市场。开展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试点,支持离岸创新创业,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整合利用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引入外籍科学家,加速国际高端人才聚集,从事基础和前沿领域研究。

  (3)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保护。落实鼓励技术转移的税收政策,争取纳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定区域开展的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在试点期限内,将技术转让所得免征额由5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适当放宽享受税收优惠的技术转让范围和条件。积极做好授予自贸实验区自由进出口技术合同登记管理权限的承接工作。探索建立公允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制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以及质物处置机制。争取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盘活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驱动企业创新发展。深化职务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支持科研单位纳入科技部等部门在北京开展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试点,探索形成市场化赋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制度,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4)探索研究分层分类人才吸引政策。精准对接对各层级人才需求,针对具备一定从业经验和产业储备人才供需缺口,探索研究分梯次的人才吸引、培育、保障政策。试点开展外籍人才配额管理制度,探索推荐制人才引进模式,依托市、区人才引进和培育平台,面向医药健康、数字经济、科技服务等领域,着力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端企业家等人才和团队。落实市有关部门对过往资历认可机制有关规定,允许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设计、规划等领域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经备案后,依规办理工作居留证件,推动其在区内提供服务,其境外从业经历可视同境内从业经历。落实允许外籍人员使用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开办和参股内资公司等政策,鼓励外籍科学家、企业家在昌平开展创新和产业化活动,为组团建设增添外部活力。积极对接国家、市级财政部门,落实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保障制度配套财政资金支持,吸引境外高端人才集聚。

  (5)为国际人才提供签证及工作居住便利。完善外籍人才来华签证办理工作机制,保障必要的工作设备、场所和工作经费,优化办理工作流程,为研发、执业、参展、交流、培训等高端人才提供签证便利。优化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证件审批流程,逐步实现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同时取证”。结合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争取在自贸试验区或周边设立外国人来华“两证”联办单一窗口。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建立全链条一站式服务窗口和服务站点。依托市级“一网通办”业务系统,对接市级相关部门,争取实现昌平国际人才服务“一网通办”,通过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渠道,为海内外人才到昌平创新创业与工作生活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的服务。

  (6)提升国际人才配套服务水平。建设国际人才全流程服务体系。从子女教育、医疗报销、薪酬结汇等方面入手,为国际人才提供各级各类服务保障。对境外人才发生的医疗费用,开展区内医院与国际保险实时结算试点。保障充足医疗资源,选取区内已有医院,对境外人才发生的医疗费用,试点开展与国际保险实时结算。加大国际教育供给,统筹辖区内国际化教育资源,完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布局,允许中小学按国家有关规定接收外籍人员子女入学。给予在京中资机构海外员工薪酬结汇便利化政策,便利境外高端人才境内经常项目项下合法收入办理个人赡家款项下购汇汇出,及其在便利化额度外结汇缴纳随行子女在境内就读国际学校学费。

  3.支持优势产业发展

  (7)支持研究型医院开展前沿研究。加快国际研究型医院建设,服务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打造“临床发现-基础科研-产业转化-临床应用”的闭环体系,全面加速临床研究转化进程。依托国际研究型医院及其药物临床研究中心,鼓励开展以临床研究为主的跨境远程医疗;支持开展干细胞、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癌症疫苗等前沿临床医疗技术研究,与市级部门密切合作,试点推动效果确定、安全规范的非注册性临床研究开展转化应用。探索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试点,通过在临床试验中运用智能APP、去中心化临床管理系统、活动检测仪、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探索开展去中心化模式的特定临床试验。

  (8)提升审评审批效率与通关便利化水平。服务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国家药监局“三大中心”入驻生命科学园,完善昌平及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审评审批服务链条。推动简化国内生物医药研发主体开展国际合作研发的审批流程,积极争创国家人类遗传资源示范基地,结合“北京人类遗传资源服务站”落地,进一步提高企业办理人遗审批手续的效率。加速急需医疗器械和研发用材料试剂、设备通关,支持“绿通北平台”优化业务布局,深化服务效能,提升研发用材料、试剂、设备通关效率。适度放宽医药研发用小剂量特殊化学制剂的管理,配合相关部门简化审批、备案流程,为初创企业提供便利。落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自贸试验区内的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告知承诺制。

  4.促进投资贸易便利

  (9)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法定权限内研究制定促进产业投资与发展政策,针对医药健康等优势主导产业,精细化制定产业促进政策。探索建立市场化招商引资机制,发挥市场化专业团队优势,综合运用定向招商、以商招商、股权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和顶尖人才团队。探索采取设立集中办公区、创业平台等方式,加速优质招商项目导入,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自贸试验区,享受“两区”政策红利。

  (10)深化投资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配合市有关部门,落实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告知承诺制+政府配套服务”改革。完善外商投资促进、项目跟踪服务和投诉工作机制,实施重大外资项目“一事一议”,完善外商投资投诉工作有关制度,保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

  (11)深化土地精准供应。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支持昌平组团建设。积极配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探索实施综合用地模式,在用途、功能不冲突前提下,实现一宗地块具有多种土地用途、建筑复合使用(住宅用途除外),按照不同用途建筑面积计算土地出让金,不得分割转让;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实行产业链供地,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医药健康和数字经济产业重点项目给予用地保障。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健全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针对医药健康产业系统谋划布局标准化厂房建设。

  (12)增强企业用工灵活性。配合市人力社保局,探索“灵活用工平台”+“告知承诺”的方式,支持自贸试验区内制造企业生产高峰时节与劳动者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短期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允许劳务派遣员工从事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岗位临时性工作。鼓励企业采取新兴的共享员工模式,加大宣传力度,为有需求的自贸试验区企业进行政策指导,方便企业间调剂,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探索优化非标准就业形式下劳动保障服务。

  (13)强化法治保障。积极完善公证、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搭建诉讼、调解、仲裁等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平台,建立完善高效公平、便利公正、适应不同需求的商事纠纷化解机制,保障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5.深化金融领域开放

  (14)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试点。推动自贸试验区医药健康、数字经济行业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便利化,争取将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纳入本外币一体化试点名单,支持多币种结算,简化备案及开户流程。支持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借鉴其他自贸试验区跨境现金池政策,放宽准入标准和额度,提高审批通过率,支持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配合有关部门支持区内银行为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NRA账户)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研究推进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渠道整合,研究推动境外投资者用一个NRA账户处理境内证券投资事宜。

  (15)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积极落实上级部门政策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探索赋予中关村科创企业更多跨境金融选择权,在宏观审慎框架下自主决定跨境融资方式、金额和时机等,创新企业外债管理方式,逐步实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非金融企业外债项下完全可兑换。支持开展区内企业外债一次性登记试点,不再逐笔登记。支持跨国公司通过在境内设立符合条件的投资性公司,依法合规设立财务公司。

  6.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6)创新监管模式。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对新经济模式实施审慎包容监管,探索对新技术新产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新经济新业态提供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推行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17)深化简政放权。积极承接北京市复制推广的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经验,争取在“建设项目水、电、气、暖现场一次联办模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探索取消施工图审查(或缩小审查范围)、实施告知承诺制和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等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利用多种途径开展面向企业、社会的政策解读和辅导,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四、保障机制

  (一)做实体制机制

  全面加强“两区”工作统筹,按照“‘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团管理机构”的模式,建立精简高效、权责明晰的管理体制。“两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主管区领导担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重大事项的总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领导小组下设若干协调工作组,由区级主管领导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负责本组涉及的重大政策、重点项目的市级对接、区级调度、协调落实等工作。办公室设在区商务局,负责制定并执行领导小组运行规则制度,落实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履行统筹协调、沟通联络、信息发布、统计分析、汇总上报、督查考核、宣传培训、政策推广等职能。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管理机构设在生命科学园管委会,统筹全区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彻底理顺生命科学园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化专业运营团队和区属产业运营、开发建设平台公司作用,构建园区物业服务体系,强化组团管理机构协调和服务职能,推动自贸组团建设发展各项工作落地。

  (二)完善招商体系

  用好“两区”政策,分领域组建专业招商团队,统筹政策、区位、空间、创新要素等各方面资源,切实提升组团对国内外高端优质项目的吸引力。强化三单管理,充分利用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目标企业清单三张清单,完善一批招商政策,提供一批落地空间,对接一批全球顶尖和行业领军企业。创新招商模式,综合运用定向招商、以商招商、股权招商等多种方式,瞄准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入开展精准招商,提高招商效率。坚持国际视野,重点瞄准医药健康等行业世界100强企业、细分领域50强企业和GaWC等国际公认榜单,加大对跨国总部型企业的吸引聚集力度,努力引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项目,不断提升创新能级。统筹推进组团投资建设项目,协调落实项目支持政策。

  (三)强化用地保障

  保障土地供应,按照“由土地储备机构为主体、区属专业公司具体实施、财政部门做好资金保障”的模式,坚持“先定项目后供土地”,加快推进生命科学园三期、巩华城等重点区域土地开发整理,促进土地快上市、资金快回笼、产业快落地、群众快回迁,实现土地供应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良性循环,带动功能、产业、人口合理布局。提高用地效率,以规划为引领,以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用地政策的意见》等政策为指导,以履约监管协议为抓手,综合采取收储、回购、升级等方式盘活存量用地,加大“腾笼换鸟”力度,促进产业有序迭代更新。

  (四)加强资金保障

  全力保障政策落地,依据制度创新清单,加强与中央、市级部门对接,加快相关政策落地,配套出台支持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用好政府性基金和社会投资基金,发挥政府性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形成合力,促进科技、产业和资本紧密结合,更好地支持产业载体建设、潜力企业发展和重磅成果落地。加大投入力度,对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大厅、沙盘标识等基础建设以及宣传培训、招商推介、咨询评估等各项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优先保障。

  (五)夯实基础工作

  加强宣传推介工作,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常态化宣传和重要节点推介结合、对外推介和对内宣讲并重、重点群体分类推进、市区联动的立体化宣传体系;高标准设计建设自贸片区标志性设施。做好统计分析工作,整合统计、税务、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力量,搭建自贸试验区统计体系,加强统计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昌平组团建设发展提供科学的统计支撑和保障。建立健全考核、督查、评估等工作机制,将昌平组团建设工作纳入对各职能部门、相关镇街的绩效考核,加大督责问效力度,重点考核政策和项目落地情况,及时发现和整改存在问题;委托第三方机构搭建常态化评估体系,加强评估结果转化运用。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 | 官方网站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
Capit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s Associatio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南路甲21号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A座三层
邮箱:ip@capitalip.org
京ICP备15043949号-1    未标题-1.jpg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281号

联系电话 010-82194180
今日IP 今日IP 知产之家 知产之家

Copyright © 2020-2025 Capitalip.org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 版权所有